咨询日志(一):企业要避免“三个和尚”

咨询日志(一):企业要避免“三个和尚”

日期: 2017-07-14

我人生的榜样——著名的咨询顾问、管理大师彼得·德鲁克评价自己时说,他是企业的旁观者。这是大师的自谦之词。但当局者迷,旁观者清,大抵也是不错的,正如很多时候公司治理之所以不识庐山真面目,原因到底还是:只缘身在此山中。

虽然我离彼得·德鲁克大师的高度还很遥远,但作为彼得·德鲁克的拥趸,在经历了一整天的枪唇舌战后回到酒店时,我也会总结自己的心得,也算是对先生的“自我回馈法”的一个实践。

这些年我越发地意识到:真正的智慧,前人虽已思考过千万次,但是要想使它成为属于我们自己的思想,就必须不断地进行认真的自我思考,直到它在我们头脑中扎根,转变为自我的见解和观点。

以下是摘自张教授的咨询日志:

2016年8月3日      于XX公司进行项目辅导

今天会议结束后,结合了在其它公司咨询时现象,我再次意识到,很多时候企业的问题本质上就是:人太多,而真正做事的人太少。一件本由一人负责的工作让好几个人负责,结果变成了“三个和尚没水喝”。

人是很奇妙的动物,你如果让他闲下来,他便会想很多花花肠子,比如“怎么这个事情为什么我干而不是其他人干?”  不患寡而患不均。

譬如今天这个事情由市场、ID、研发(其实是验证,好奇怪!)、质量等多个部门共同负责,结果导致连提个遵循的质量标准都扯得一塌糊涂。这在业界本来是一个人干的活(需求转化成标准),现在分成好几个人来干,结果来回扯皮:研发说让质量提,质量说让研发提(这是典型的“三个和尚”),然后让顾问做裁判。

 “三个和尚”之所以没水喝,是因为业务不饱和。本来是一个和尚就能做的事,组织安排三个和尚,这样业务当然不饱和了。因为业务不饱和,所以“和尚们”才有时间动心思。人类就是一个那么很有意思的物种,可以忙一点,但不能闲下来,一旦闲下来就起心动念,如同庄稼地一样,不长庄稼就长野草。

对比优秀的公司,企业中最佳的人力资源配置以激进为好,也就是业务饱和原则。

什么是业务饱和原则呢? ☟☟☟  给一个人发1.5倍工资,让其干行业中2个人的活。    这要在当下的国内环境下实施,那就是共赢。譬如华为,就是典型的业务饱和原则实施者。给员工发1.5个人的工资,使其干业界两个人的活。大家加班事情都做不完,哪里还有时间动心思?

 一个人的活好几个人干,经常是“不出问题人人负责,出了问题人人不负责”。表面上是省钱了,但因为工作量的不饱和,员工必然闲得慌,而闲得慌的话必然会找事做。那些没事找事做的,一般整出来的就是“人事儿”,必然会产生矛盾。为解决这个矛盾就必然要找一个第三者来协调。    于是乎,人多了生事,事多了加人。真可谓:人生事,事生人,生生不息! 

钱德勒说,现代企业的根本难题就是不断地专业化分工之后该如何协同。

当“三个和尚”的协调成本大于业务价值的时候,最后的结果必然是“没水喝”。如任正非所说:很多人没事做就会人为地制作信息垃圾,而这些信息垃圾必然导致有人来分拣垃圾、审阅垃圾、解释垃圾,于是产生了一帮垃圾闲人。 

企业抓不住机会很难做大,但做大了不注重管理,企业就会陷入混乱。而这种混乱会让企业走向衰亡。这在很多企业是常态。所有的危机都是在公司繁荣时埋下的,如在2015年曾经风光的凡客即将倒闭的时候,其CEO陈年反思:“”2011年,凡客最热闹时,公司里有一万三千多人,光总裁级的领导就有三四十位,凡客却步步陷入危机。现在,凡客只剩下不到300人,做衬衫的核心团队只有7个人,但业务运转得很顺畅。我不免想,以前那么多人平时都在干吗?”

“一个和尚担水喝,两个和尚挑水喝,三个和尚没水喝。”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。在我的咨询过程中我发现,企业(特别是过了生存阶段的企业)若不及时调整管理机制,便会面临同样的“三个和尚”问题。

选择罗兰格,选择专业

关注公众号
查看更多分享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