义乌开局是华为的生死之战!任正非:家里有数百员工及家属企盼着等米下锅

义乌开局是华为的生死之战!任正非:家里有数百员工及家属企盼着等米下锅

日期: 2023-12-12

fdf65ba821451a681aba5eebc79b9dd3.png


从2000门交换机在义乌的佛堂开机,到邳州的万门局,这两处开局我们都不是很成功,但从泥坑中爬起来的都是圣人,一定要勇敢前进。当时真是不知道是从哪儿来的那种大无畏英雄气。今天来看,这么多人才,都是从当初失败中走出来的。


——任正非


华为能活下来,是因为要练就72变,老天会给他九九八十一难。


开局封喉,赔“本”赚口碑,死磕技术,险象环生,置之死地而后生!如果是你要创业,也是一样。


1993年9月,C&C082000门数字程控交换机研发成功,在浙江义乌首次开局。


1993年10月,华为的C&C082000门交换机在浙江义乌投入应用,但首批产品极不稳定,断线、死机、阻塞,问题层出不穷。


任正非自己与几十位工程师现场驻扎,拼命调试设备,昼夜开工,累了直接就睡机房地板,花了2个月才将故障大范围消除。



01

开局难


1993年,华为进入了全新的领域—“电信局用交换机”市场。


哪知开局直接被“封喉”!


尽管只是从“单位用交换机”到“电信局用交换机”的几个字的差别,但产品的技术要求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却有着天壤之别。


华为以前做代理的产品以及自主研发的HJD48都是用户交换机,主要面对的是各种事业单位、企业等机构,是电信网络的终端用户,顾名思义,就是“许许多多用户使用的”,销售分布较广,单次销售数量小。


与此不同,“局用交换机”的客户是各级电信运营商。尽管客户数量较少,但销售量巨大。因此,成功赢得一个地区电信运营商的销售量,就相当于几十家不同行业或地区的单位的销售总和。这也使得局用交换机的销售额远远超过了用户交换机。


然而,进入局用交换机市场并非易事,强敌环伺,且都是全球知名的通信巨头,例如美国的AT&T、日本的NEC、法国的阿尔卡特、瑞典的爱立信、日本的富士通等。在1993年,这些公司已经拥有数十万名员工,年销售额达到上百亿美元。


可以说,华为进入这个市场不仅要面对巨大的困难,还要承担企业生存的风险,市场和技术难度都非常大,而资金问题更是紧迫。


1992年,郑宝用临危受命,带领十余人团队,开启“局用交换机”的攻坚战!


团队选择从模拟空分局用交换机入手,成功开发出华为首款局用交换机——JK1000。1993年初,JK1000研发成功,并于5月获得邮电部入网证书。此外,华为与20多家电信局合资成立莫贝克(华为电气),打开了电信局市场的大门。


华为上下正沉浸在喜悦中,技术与市场障碍已扫除,华为全力推广JK1000,任正非指示各地办事处主任牵头促销,培训中心负责产品宣传策划和展示,开发部也派出技术人员协助销售。1993年7月4日,JK1000在江西乐安县邮电局公溪支局首次正式开通,随后多家单位陆续开通,前景光明。


然而对手,这些强劲的国外巨头也不是吃素的,一出手就是要命的封喉剑。


它们向电信局提出了“通信网建设一步到位”的思路,也就是说即使在广大农村,也开始逐步采用光缆进行传输,于是要求交换机与传输的改造同步,避免重复投资,以赶上通信业迅猛发展的潮流。


这些国际型大企业的超前建设观极具煽动力和影响力,迎合了多数地区特别是发达省份的建设思路。


“一步到位”的观点逐步波及全国,各地家庭用电话的通信网设备的首要标准就是要满足“一步到位”的建设思路,有的地方干脆认为上了数字程控机就是“一步到位”了,于是,数字程控交换机与“一步到位”的思路之间画上了等号。


这样一来,华为的JK1000“模拟空分局用交换机”刚刚推出即面临“没有市场”的尴尬局面。


华为不愿新产品如此被淘汰,技术部和销售部努力推广JK1000。虽经努力,1993年售出200多套,但因技术问题,如防雷等,导致使用中出现诸多问题,逐渐被行业所知。


至1993年底,“一步到位”思路完胜,空分交换机失去市场,数字程控交换机取而代之,JK1000遭淘汰。


但好在,1993年年中到1994年年初,华为装机队全体员工不辞辛苦,走遍大江南北,开通了200多台JK1000局用机。华为人为华为树立了吃苦耐劳的服务形象,无论身处高原、海岛、山区小镇或革命老区,只要有市场需求,就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。长时间奔波、不稳定的生活环境、孤独与寂寞,以及饮食和语言上的障碍,都是他们需要克服的困难。


一开局,赔了一些“吆喝”,但赢得口碑!华为优秀的售后服务承诺也让各地电信局都“叹服”


02

布局更难


再难也不进房地产!要走窄路,死磕技术!


全华为人辛辛苦苦做出的成果,面临一降生就被淘汰的窘迫境地。但就是这样,华为在JK1000遭遇挫败后,也没有把钱投入当时如日中天的房地产,而是毅然决定将其全部资金投入最新技术“C&C08数字程控交换机”的研发,显然,这是华为以其全部资产为赌注的最后一战,公司的生死存亡在此一举。


任正非集结了公司最杰出的人才,全力投入到C&C08数字交换机的研发中,这次的研发目标是2000门机,此重任落在了总工程师郑宝用和项目经理毛生江的肩上。


没技术,制造技术也要上!


为了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,华为开始大规模招募新员工,其中除了少数来自通信科研机构和邮电学院、具有丰富经验的人员外,大多数人是从事计算机行业或刚毕业的新手。他们中的很多人对通信的基本概念一无所知,就像一张白纸一样。


除了项目经理毛生江外,项目组的其他成员以前从未见过交换机,而毛生江也只是短期接触过交换机。那时,每个研发人员手边都有一本程控交换机的国内规范,因为那本书的封面是红色的,更因为那是大家每天都要查阅的书籍,因此被大家亲切地称为“红宝书”。


硬件总体组在讨论各种电路板的位置时,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小孩子在搭积木一样,左拼右凑,而软件负责人与大家正在学习信令配合的基本概念。


有人质疑道:“这样能造出机器来吗?”实际上,大家也不止一次地怀疑过。


原计划是在1993年春节前完成样机系统,但到了1992年9月,还在反复讨论硬件的总体布线。为了赶进度,一边负责CAD做硬件布线的人员在加紧布线,另一边原理图在不断修改,经常线路图刚布一半,就收到从总体规划办的小房间传来的要求修改的指示,气得负责CAD工作的一个中科大毕业生直翻白眼。


那一年,华为在攻克数字程控交换机,但内部动荡,人员流动频繁,每过一两个月要搬办公室。主要因工资无保障,仅发一半且不知何时发放,员工担忧破产及工资安全。年终奖时辞职人数众多,但华为从不拖欠工资奖金,且实际支付高于预期,这对稳定人心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

在数字交换机尚未开发完成的时候,华为的销售人员已经为第一台交换机找到了开局的地方——浙江义乌。原计划是在1993年5月或6月进行开局的,但由于产品开发的延误而一拖再拖。一向从容不迫的任正非似乎突然之间苍老了十岁。


项目经理毛生江每天看到当时任软件经理的刘平都会嘟囔一句:“再不出去开局,老板要杀了我。”


管他的!先走!


在数字交换机市场的新兴时期,进口设备因其成熟技术和稳定性能受到邮电局和通信商的青睐。其中,上海贝尔的S1240交换机因采用法国阿尔卡特技术而成为主流,然而其供不应求的状况导致长时间无法发货。同时也顶着初试的风险和压力,义乌邮电局订购了2000门华为08机,并选择了佛堂镇作为开通试点。


这段时间,研发这边如同难产,销售部动作却很迅速。当时,义乌邮电局的副局长王健林面临着迫切更换交换机的需求,但受困于无法及时获得所需设备。在一次通信设备展销会上,他首次接触到华为,华为的老总任正非亲自向他推销,并呼吁支持民族工业。


在考虑到华为C&C08机的技术参数后,王健林决定尝试使用华为的设备,尽管这一决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。因为是国内小厂新出的首台机器,需要重新配备相关设备,并存在开通失败等风险。也正是由于像王健林这样心怀振兴民族工业情怀的人的支持,华为才能在早期得以成长壮大。


最终,义乌邮电局顶着风险和压力,订购了第一台C&C 08 2000门交换机,并选择佛堂镇作为开通试点。经过艰苦努力,1993年10月后,项目组人员在公司实在待不住了,尽管还没有完全测试完成,但他们决定将第一台C&C082000门的交换机搬到浙江义乌开局。


此举几乎成为华为在当时能推销出去的唯一一台数字交换机。任正非回忆当时情景感慨说:“毛生江在义乌开局,肩负着全体华为人的期望,率领几十个从来没有见过交换机、更没有开过局而研制成功C&C08交换机的年轻研究人员,几个月在山沟沟里守着问题百出的试验局,而家里有数百员工及家属企盼着等米下锅。”


03

黎明前的“最黑暗”


说走就走!说干就干!总比干着急好。创业,都是边走边探路,难就对了!


当时的情形是,C&C08数字交换机还没等完全测试完毕,便要拿到义乌佛堂镇去开局,这岂不是等于孤注一掷的冒险吗?


当时形势,已不容许华为人按部就班,郑宝用点了点头,为了不失去义乌佛堂支局的订单,他最后下定了决心说:“那就一边测试,一边开局!”


佛堂镇位于义乌市南部,距离市区10公里,为义乌市第一大镇。这里竟成了华为C&C08局用交换机的首个开局之处。


1993年冬,郑宝用坐着卡车,车厢后面,载着的就是没经过完全测试的C&C08局用交换机,他们这一行人,将华为的第一台C&C08局用交换机卸到了佛堂支局的机房中。郑宝用不敢大意,亲自领人开始安装,安装完毕。


郑宝用亲自坐镇,他领着精干的技术人员,细心调试,可是调试的结果却更令人大跌眼镜,呼损大、断线、死机、打不通电话,或者电话打到一半突然中断,或者干脆就断线等现象,你能想象到的交换机能出的问题,这台机器几乎都出过。


任正非为了鼓舞士气,不远千里,从深圳赶到义乌,几次到佛堂的机房里,探望战斗在第一线的装机工程师们,并与他们,吃在一起,住在一处。


那一年,义乌格外的冷,华为的员工索性穿2层袜子,两层外套,大家几乎形成两班倒,“日出而作,日落继续作”,已经搞不清楚这群人是上班还是下班了?


同时,华为研发人员婉拒了义乌邮电局定好的旅馆,从旅馆租了被子,直接打地铺睡在机房里。交换机只有一台,又要测试,又要调试,时间特别紧张,只好24小时两班倒。有时候烧开水的电水壶坏了,大伙儿连一杯热水都喝不上。有的工程师实在累得顶不住了,就在机房地板上躺一躺,一会儿再起来接着干活。


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,华为团队咬紧牙关,不断更新和优化,当然,电信局为了使用方便,还会提出一些细节方面的要求,如:机架不够美观、安装固定方式有待改造、不能支持远端用户等。当时大家就觉得:要求就是改进产品的动力,华为人只有满足了客户,产品性能提升上去,才能让更多的人接受。这个局足足开了两个多月才完成,后来还经常出毛病经常需要开发人员去维护。


安装、调试、探讨、改进……就这样夜以继日工作了半个多月,08机终于在佛堂成功安装。1993年10月,在义乌通汇商厦举行的鉴定会上,该机通过了国家邮电部验收,正式进入电信网络得以应用。


就是这一战,对于任正非和他的团队来说尤为重要,这就是一场硬仗,在得到了义乌领导的最后的认可,任正非这才松了一口气,几年后,任正非才放心大胆地撤回所有驻守义乌的工作人员。因为机器完全可以正常运转,不需要每天派人盯着了。


多年后的第三方回忆更是令人“心有戚戚”。


打地铺睡机房,夜以继日安装调试。作为第一笔程控式交换机订单,华为公司非常重视。王建林回忆说:“做软件调试的,做硬件安装的,一批接着一批来。”


“开始安装的时候也遇到过不顺,但他们的工作态度非常积极。”王建林说,华为技术人员从旅馆租了被子,直接打地铺睡在机房里。当时正值三伏天,机房里极为闷热。“华为员工毫不在乎,全身心扑在工作上,艰苦奋斗的敬业精神让人佩服。”


与华为技术人员并肩“作战”在安装一线的还有义乌邮电局工作人员宋保良说:“华为技术骨干都很年轻,对于当天没解决的问题,经常研究到天亮。他们一边和深圳的研发人员连线沟通,一边在机房内调试,很能吃苦。”


“在安装调试过程中,我们根据以往其他机型的安装经验,和他们一起探讨研究改进方法。”宋保良继续说,“华为技术人员耐心听取,包括前期怎么布线好看,后期需要出台验收手册,双方互动很频繁。”


“10多年后的现在,回忆起那次苦战,还是惊心动魄。如果那次真的出了什么过错,没有搞成,就没有了今天的华为了。”义乌电信局运行维护部的工程师说,当时为了这个项目,他们去华为培训了20多天。听课的就两个人,给他们上课的却有10多位工程师。常驻在义乌组装调试设备的,还有四五十号人。


华为的工程师很年轻,有的可能是从少年班毕业,最年轻的才十八九岁。他们虽然年轻,但技术很好,而且很敬业,也很有耐心。虽然设备不太稳定,但服务很好,有什么问题总是能够很快解决。


这些工程师收入很高,一个小年轻,10多万元收入也很正常,但他们很累,压力很大,工作很忙。该项目的负责人说,当时几十号华为工程师租住在电信局旁边的民房里,日夜值班调试设备,随时解决各种问题。最重要的是每天凌晨3点左右“半夜呼叫”,趁整个镇子没有几个电话的时候,对整个系统进行更新和调整。


佛堂支局的丁局长也在多年以后仍旧表示,选用华为的C&C08数字交换机,他觉得并没有选错合作对象。


讲起当年的奋斗史,当时义乌邮电局老员工都觉得华为的“床垫文化”与义乌敢为人先开疆拓土的精神不谋而合。一张床垫半个家,华为早期的技术人员艰苦创业,困了累了就直接睡在办公室自备的床垫上。这样坚韧不拔的精神形成了华为固有的“床垫文化”,并传承至今。


哪怕时间到了1994年,在义乌赤岸镇的机房内,老鼠钻进了交换机,破坏了正常运行。“我一看,烧了8块板子,直接影响几十个用户通话。”王建林发现问题后立刻致电华为。当天晚上,华为技术人员就带着替换板乘飞机到了上海,再坐出租车直接送到赤岸镇。“第二天早上6时我去打电话,通了。”王建林连连赞叹这样的“华为速度”。


04

结  语


历经本次远征,华为的员工等于接受了一场“军事与智慧的商界化”的洗礼。


C&C08数字程控交换机在浙江义乌的成功开局,也终于让华为在1993年底摆脱了困境并掌握了高端化的数字技术,这在华为的历史上有着非凡的意义。


有个故事,讲的是一个女生要游泳穿越英吉利海峡,游到中途,起了大雾,这时这个女生又冷又饿看不到尽头想放弃,船上的人给她加油打气,说只有几百米了,但是可惜的是,这个女生放弃了。结果起来一看,差不多确实只有几百米了,非常可惜。


其实创业企业都是九死一生,都是暗无天日,抱着“生的希望”,做着声嘶力竭的“挣扎”,多的是人加油打气,可是谁知道终点离您那么近?


义乌之于华为,就是英吉利海峡的终点,都知道黎明前最黑暗,最后一点最难,精疲力尽的企业家,是否看得到“想象”与“实际”的终点?是否有“心态”和“实力”可以安全与成功地到达彼岸。


文章来源于网络。

选择罗兰格,选择专业

关注公众号
查看更多分享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