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正非:你们看我现在没权,整天“游手好闲”,这就是革命成功的一个表现

任正非:你们看我现在没权,整天“游手好闲”,这就是革命成功的一个表现

日期: 2024-05-29

今天讲讲华为IPD流程及相关变革的历史。


1995年:华为斥资1000万元分别从美国和德国引进两套先进管理系统后,咨询顾问们基本上都听从华为人的指挥,甚至华为人还能对他们的系统提出各种各样的改进方法和优化意见,当然最后以流程满目苍夷为代价而告终。


1997年:任正非在管理工程事业部CIMS系统汇报会上说“华为公司打翻身仗就是要靠管理,现我们管理太低下,人员浪费太大,重复劳动太多。如果完全解决管理问题,我们效益翻一番是有希望的”。


网上流传的一个段子:1997年年底,任正非把10万元的二手标致车,换成了宝马。某天,任老板开车兜风,超过一辆慢腾腾的旧车,开车者是IBM老板郭士纳,便冲着郭士纳大喊:“开过宝马吗?”郭士纳不理会。兜了一圈,又超过郭士纳,再喊:“开过宝马吗?”第三次,复喊。郭士纳反问:“你要表达什么意思?”任正非回答:“请问宝马的刹车在哪里?”编造这个段子的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是:1997年的华为处于高速成长阶段,学会踩油门,但没有学会踩刹车;学会高速成长,但没有学会对成长的管理。


1997年圣诞节:任正非走访IBM等科技公司。IBM高管Arleta(陈青茹)送给任正非一本哈佛大学出版的讲IPD变革的书,成为华为向美国企业学习管理的重要契机。访问结束后,任正非一行在硅谷的酒店三天没有出门,开了一个工作会议,消化访问笔记,整理出一厚叠简报准备带回国内传达。下图为任正非在IBM总部听取汇报现场,右一为郭士纳。


d1865ac91bae62750906f442a7fa10b6.jpg


1998年2月:任正非在《华为人报》发表《我们向美国人民学习什么》,“只有认真向这些大公司学习,才会使自己少走弯路,少交学费。IBM是付出数十亿美元直接代价总结出来的,他们经历的痛苦是人类的宝贵财富。”(1993年郭士纳接手亏损160亿美元的IBM。经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变革,付出80亿美元的行政改革费用。2001年IBM总营收884亿美元,净赢利77亿美元)


1998年:华为决定聘请IBM为华为梳理流程和建立系统。IBM大中华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官周伟焜报价70位顾问按级别分为3类,每小时收取的费用分别为300美元、500美元和680美元,为期5年。此次管理变革分二期进行,仅第一期,华为就要投入20亿元人民币。华为财务总裁想砍价,任正非说:“你负责砍价,你能否负责承担项目风险?”任正非问:“你们有信心把项目做好吗?”周伟焜说能,任正非拍板定了项目。IBM华为一期5年的项目,包括IPD(IntegratedProduct Development,集成产品开发)、ISC(Integrated Supply Chain,集成供应链)、IT系统重整、财务四统一等8个管理变革项目,合同价加实施费加IT工具费,投入近20亿元。


1998年8月10日:华为召集了由上百位副总裁和总监级干部参加的管理会议,宣布与IBM公司合作启动“IT策略与规划(ITS&P)”项目,内容包括华为未来3~5年向世界级企业转型所需开展的IPD(集成产品开发)、ISC(集成供应链)、IT系统重整、财务四统一等8个管理变革项目。宣布以孙亚芳为总指挥、郭平任副组长的变革领导小组的成员名单,宣布由研发、市场、生产、财务等富有经验的300多名业务骨干所组成的管理工程部的干部任命,全力以赴配合IBM顾问的各项工作。


1998年8月29日:第一批50多位IBM顾问浩浩荡荡进驻华为。任正非指示,把非常拥挤的华为总部腾出很多临海的房间,按照IBM风格进行布置并购买新的办公家具,让顾问来到华为后感觉仍然在IBM,可谓宾至如归。任正非专门抽调300多名华为内部骨干,专门成立配合IBM项目组的管理工程部。任正非撂下狠话“谁要是抵触变革,谁就离开华为”。


9f9b31991cf965c7dd9ca192780119c4.jpg


1998年9月20日:报告会上提出了华为研发管理十大问题。汇报会结束后,任正非庆幸地说:“这次请IBM 当老师请对了,华为就是要请这种敢跟我们叫板的顾问来做项目。”


a46f2530f9f99c85abbba64df916c1e4.jpg

1998年:任正非《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》“没有优良的管理难以保持超过任正非在IPD动员大会上说:“世界上还有非常多的好的管理,但是我们不能什么都学,那样的结果只能是一个白痴。因为这个往这边管,那个往那边管,综合起来就抵消为零。所以我们只向一个顾问学习,只学习IBM。”


竞争对手的速度。大规模不可能自动地带来低成本,低成本是管理产生的,盲目的规模化是不正确的,规模化以后没有良好的管理,同样也不能出现低成本。”


1998年12月:IBM顾问在对华为供应链进行变革之前,曾对华为的运行现状做过一次详细的摸底调查:华为的订单及时交货率为30%,而世界级企业平均为90%;华为的库存周转率为3.6次/年,而世界级企业平均为9.4次/年;华为的订单履行周期为20—25天,而世界级企业平均为10天左右。


1999年4月17日:启动IPD 体系建设。华为召开IPD项目动员大会,任正非讲话《不好好学习IPD的人要除名》。会上提出:


1.首先,要坚决打击一知半解的标新立异者,清除不思进取的怠惰者;


2.从客观和主观上,公司都需要一场变革。各级部门要紧密配合起来,努力改进我们的方法;


3.我们惟有全力以赴去努力学习IBM,才能保证IPD业务变革的成功。


1999年11月16日:IPD第一阶段总结汇报会,任正非提出“先僵化,再固化,后优化”的方针,五年内不许任何改良,五年之后局部改动,十年以后才能结构性改动。任正非说:“我们是要先买一双美国鞋, 不合脚, 就削足适履。”、“37码就37码,脚大了就把脚砍掉一些也得穿,不愿砍脚的人,你就到那边去做大脚女人,种地去,靠边站。”


1999年底:华为又启动了ISC项目来提高供应链的效率。


2000年-2002年:IBM帮助华为在IT方面做系统集成中心、数据中心以及网络研究等重点项目。


2000年-2003年:成立Project Office来管理协调所有的项目。一直持续到2003年所有的项目都告一段落。


2000年5月17日:华为无线业务部大容量移动交换机VMSCa6.0产品作为IPD 第一个试点,在IBM顾问的指导下,研发周期10个月,完成了首次试运行IPD 流程。经过三个产品历时一年的试点,IPD流程的实施在华为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,产品研发总周期缩短50%。


2002年:所有新启动的项目都按照IPD 流程来运作。实施IPD三年后,产品开发流程得到重大改善,多项指标被刷新:


  • 高端产品上市时间从70个月减少到20个月,中端产品上市时间从50个月减少到10个月,低端产品上市时间少于6个月;

  • 研发费用占总收入的百分比从12%减少到6%;

  • 研发损失从25%减少到6%;

  • 产品质量得到提高,人均产出率大幅度提高,产品成本降低。


2003年12月:IBM顾问完成了为期五年的第一期管理变革准备撤出华为的前一天,再度给研发部门上了最后一堂课。当IBM顾问重新演示了1998年9月在第一堂课上展示的PPT文档时,在座的绝大多数研发人员惊奇地发现,当时顾问们对华为管理弊端的十大“美式”诊断,现在至少有9个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并达成共识,IPD终于融入华为人的灵魂和血液之中,彻底改变华为人的做事方法。


2003年:任正非在《理性与平实中存活》说:“为什么我要认真推IPD、ISC?就是摆脱企业对个人的依赖,使要做的事,从输入到输出,直接端到端,简洁并控制有效地连通,尽可能地减少层级,使成本最低,效率最高。就这么简单一句话。”


2005年:华为结合自己的产品战略、产品开发特点进行大量产品优化,基本上对IPD 驾轻就熟了。


2008年2月29日:华为董事长孙亚芳率领50余名高层干部,在坂田基地高培中心举行盛大的IBM顾问答谢欢送晚宴,隆重答谢150多名IBM顾问在过去10年间给予华为的指导和帮助。由于长期密切地并肩作战,在酒会现场,华为一位负责管理变革的副总裁失声痛哭:“尽管对IBM来说,这只是一个商业咨询项目,但对华为而言,却意味着脱胎换骨。”IBM的资深顾问阿莱特(Arleta)则感慨地说:“过去的10年我们耗费了无数的心血和精力,甚至把心也掏给了华为,我们为有机会把华为改造成一家跨国公司而甚感欣慰与骄傲。”


2008年:IPD实施十年之后的2008年,华为收入20年增长20倍,研发周期缩短近一半,研发成本降低三成。


2016年:推出“日落法”,华为的IPD 流程优化完成。


任正非说:“是IBM教会了我们爬树,我们才爬上树摘到了苹果。”“你们看我现在没权,整天‘游手好闲’,这就是革命成功的一个表现。”



IPD的本质是从机会到商业变现

——任正非在华为公司IPD建设蓝血十杰暨优秀XDT颁奖大会的讲话

2016年8月13日


今天非常高兴与大家欢聚一堂,我很感动。历经八年,研发IPD团队从2008年的3.2分提高到今天的3.6分,这0.4分是跨时代的进步。因为3.5分以下的IPD开发是相对封闭的,封闭在研发内部,没有与相关流程关联,这0.4分代表IPD与相关流程关联了,做到这样的突破,为公司“万里长城”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。


回看华为公司二十八年发展的历史,可以归结成一句话——“苦难与辉煌”。想想公司刚成立时,就几个有文化的“农民”,虽然也穿着西装,但是农民意识,不了解外面的世界。1992年,我第一次去美国,就感到一种氛围的冲击。第二次去美国,我们想到改革公司。我很幼稚,曾买到一本书,以为我们跟着这本书就能变革成功。IBM说“可不是这么简单”,派来了庞大的改革顾问小组进入我们公司,手把手教,历时二十年才走到今天。这么有经验的顾问指引,尚且如此困难,所以当初想靠一本书就能变革成功,的确很幼稚。


IBM与我们谈“你们是否有革自己命的决心?美国也没有几家公司推行成功。”因为按流程节点来赋权,最高领导人没有权力了,权力下放到比科长还低职级的人手里。你们看我现在没权,整天“游手好闲”,这就是革命成功的一个表现。下一轮改革,还要革掉轮值CEO的一部分权力,一层层放权。这样整个流程系统是一个柔软的结构,不再僵化,才能适应未来高速社会的发展。因为我们在全世界每年将有一万个合同,现在指挥这些“战争”的人是二等兵,所以我们一定要增强一线作战部队能力。当然,不要认为市场才是一线,研发项目也是一线作战部队。IPD改革的最大特点,就是为了把权力继续分散下去,形成一种合力。我们要看到历史赋予我们的巨大使命,今天公司的管理能走到这样程度,应该感谢各级领导自我革命的结果。每个领导杀掉自己的权力,就是“革命”。


以前我们做IPD其实很盲目,即使今天获得“蓝血十杰”的人,也不得不说,当时也没有这么深刻的认识。所以我们要感谢顾问,感谢作出历史贡献的功臣。除了获奖人员,还有很多没有获奖、默默无闻作出贡献的人,也要考虑他们的贡献,贡献有大、有小,希望他们也能分享公司未来的成果。


一、研究是将金钱变成知识的过程,开发则是将知识转换成金钱的过程(美籍华人科学家李凯语)。成功的标志是优质的客户体验,以及产品的竞争力。因此,技术只是手段,对准客户需求,紧紧追随支持体验与服务,实现商业变现。


1、紧紧注意消费行为的改变,抓住时代的步伐。要基于客户的视角出发思考。时代在变,行业的边界变得模糊;跨行业竞争导致客户的需求变化周期缩短且多样性增加;竞争对手在变,华为的对手从电信厂商扩大到IT厂商,甚至更多。要有新的对标,产品开发模式要更加敏捷以适应上述变化,主动地调整,要有所为,有所不为。什么都是第一,又不是菲尔普斯,全球才一个呀!


希望P&S体系好好对标,每个产品线不能拥兵自重,也不能各自为阵。产品线不能以技术为中心,都要以客户为中心,为客户服务,赚客户的钱。产品线总裁不是研发总裁,应该负责从研发、生产、交付、服务、到生命后周期管理……。而且产品线总裁的办公地点不一定在研发,他的作战位置应该在前线,到“战争”最艰难的地方去。


2、客户购买的不是产品,而是产品的使用。不管什么样的需求,我们都应有一个清晰简洁的客户界面。客户需要的是体验,而不是设备的指标,产品线以技术分类的烟囱型发展模式要思考。


有些部门为了客户满足所有需求,最后做不好大平台。我们要学会适当拒绝,因为我们不是万能的。客户有需求,我们都必须有边界的满足,只能有限度地满足,要有战略集中度。对于限度以外的需求,我们应该开放产品的能力,让其他公司来满足客户碎片化的需求。


3、我们已占有1/3左右的全球网络,我们的设备自己与自己连接,如何高效低时延连接是我们面对的挑战。


面对未来,为什么不能减少转发,存储的过程,从而降低网络成本,降低时延。


4、加强各产品线之间的沟通,构建各层各级的有效连接,使解决方案实用化。


建议产品线总裁和运营商BG总裁、企业业务BG总裁都搬到同一栋小楼去办公,经常在一起喝杯咖啡、吃吃饭,加强相互交流。丁耘说“要从鸡蛋里飞出孔雀”,只有在最困难的地方才能飞出孔雀,如果总是孵出小鸡,如何体现竞争力,防止内部创业冲动?我们要真真实实改革,使大家真正理解客户需求。


二、深刻理解IPD的核心理念,从机会梳理到商业变现的流程化管理。敢于挑战难的项目,实现大成功。


1、我们是构建一个大的系统、大的平台。必须要有一些规划,不然就不能建立一个万里长城。历史的万里长城是死的,而我们的万里长城是活的,随时都会部分改建的。若底层基础的砖头随时代进步是不可改的,不能优化,那么我们就是一个僵化的公司。


IPD就像修万里长城一样,非常重要,不要因为互联网公司总是攻击我们,就对IPD失去信心。如果大家有兴趣,可以自己租一架飞机,沿着万里长城飞一万里看看,悬崖陡峭的高壁上都修了长城,中国伟大不可想象。即使现在走向热兵器时代,大量游客来游览,不少人仍靠着万里长城致富。所以,我们的IPD怎么会没有用呢?IPD、IFS、ISC、LTC……所有流程构建了我们做到行业领导者的地位,全世界没有第二家公司能做到十七万人一条心、一股劲、一个平台。我们把“万里长城”的基础建扎实,面对未来海量的浪潮,会比互联网公司有更坚实的基础。当然这么优质的平台,一定要有“大河奔腾”的踢踏舞、天鹅湖、茉莉花……。


但是互联网公司响应客户需求的速度比我们快很多,我们对一个需求的满足,最短时间三、五年,最长时间七、八年。其实客户并不需要做到万无一失,我们有坚实的一面,也有灵活的一面,要学习互联网公司轻和灵活的一面,让IPD也能敏捷起来。今天的保守,希望明天能更多开放。


2、开发是一个特殊的确定性项目,应有计划、有预算、有核算,不仅投入财务可视,过程及核算也应财务可视,要加强研发财经队伍的建设。为实现有效管理而逐步努力。所谓特殊性确定,就是失败了可再申请预算。


现在我们的产品线存在烟囱型发展,正在拥兵自重。我们的开发结构是否可以考虑面向客户、面向功能、面向使用……来建设。我们一定要寻找最有难度的产品进行开发,简单的产品不要去开发,因为这样将导致公司聚焦的核心能力发散。大流量、低时延,这两个机会点,已经足够我们生存,为什么还不放过那些小产品?如果华为四分五裂了,如何给在座发高工资呢?只有商业成功,才是成功。


3、我们瞄准的是大带宽、高实时流量的价值目标。而且流量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,我们不仅要有稳定的长城基石,更适应大信息流量的波涛澎湃,时代挑战着我们、考验着我们。我们是否成为合格的时代弄潮儿,困难重重,也人生难得一次搏。


我们要有快速响应的能力,也要有坚实的基础。丁耘告诉我,未来要实现大带宽、大流量,传统IPD依然是坚实的基础,适合传统硬件和嵌入式软件(如基站、光网络);IPD进一步发展就是敏捷,适合IT类软件(如BES);未来,IPD更要联合客户敏捷,对接客户业务流,商业级敏捷,适合云服务类软件(如公有云)。


4、我们将担负起现在担负网络存量一万亿美元的维护服务,未来五年还会增加。其复杂性、及时性不可想象。人工智能来帮助我们维护这些网络,有利于及时、有效的为客户提供服务质量,增强竞争力。因此,在新品的设计中,都要有利于自动检测、自动排除故障的能力。


我们如何变革,使我们自己更加适应这个时代,存活下来?在未来变革过程中,产品开发不能站在自己的角度,一定要站在客户的视角,构筑自动检测、自动排除故障等能力构建,就能把质量提升上去,把成本降下来。如果我们优先利用人工智能对我们自己网络服务,而不是对外服务,可能这方面也能做到世界第一。


三、加快优秀人才的培养与选拔,让青春早些放射光芒。


1、加快人才的循环成长,更多的人走上战场,先学会战争,再学会研发。让优秀人才早一些感知市场、服务、生产、交付、财务……,让人才的成长速度更快一些。人生青春几何,让优秀人才最佳时间、最佳角色,产生最佳贡献。人的生命很短,信息社会变化太快,早一些发挥人才优势,就可以多作一些贡献。


我支持在人才循环过程中选拔出优秀人才来。主航道要加强战略循环,让优秀人才一定要走上战场,否则研发就会封闭起来做指标,无法正确理解客户需求。研发优秀人才进入战略预备队轮训后分流,一部分回来去做将军,一部分走向产品行销做将军,一部分走向服务做将军……,以此改变整个公司的人才结构。烟囱型的成长是有天花板的,达到一定程度,就上升不动了。


2、增强一些综合性人才的成长。


我曾让GTS多招一些测绘的学生,现在他们利用卫星来进行网络的规划和调整,给“三朵云”提供了极大的支持。你们研发也可以去招一些“牙科医生”,怎么不可以呢?现在医学院学生的电脑技术也很好,怎么不可以来编程?


3、容得下特优秀的人才。


我们要让优秀人才活下来,优秀人才大多都是歪才。在座各位能接受贝多芬到华为应聘吗?谁知道,聋子也能成为音乐家呢?华为公司要能容忍一些“歪瓜裂枣”,容忍一些不太合群的人,允许他们的思想能在公司发酵。所以心声社区允许员工批评公司,这些帖子我都会看,看看他们批评的是哪一点,找些领导来看看这点是否真正有问题。如果真有问题,我们做出改进。你们看到,现在总裁办邮件发文经常附上心声社区跟帖,这些跟帖就是“一代将星在闪耀”。


美国的95%大学学习是为就业而服务,这些学生的最大特点是遵纪守法、好好赚钱;只有5%的优秀人才作为领袖培养。选拔这些人才的面试,有两个问题必须要问,第一个问题:你是否关心过贫困儿童?第二个问题:你是否关心过孤寡老人,有去慰问过吗?作为领袖,是渴望自己成功,还是会关怀社会。十项考核,如果这两项不合格,就只有80%,不可能进入名校。所以美国名校出来的学生思想发散,形成了美国灿烂辉煌的文化,灿烂辉煌,就是杂乱无章。但是,美国靠军队奠定起社会主航道的基石,美军严格要求高中前十名才能进入军事院校,训练非常严格,而且军校毕业必须要上战场。学会战争后,再来学会管国家、管理企业。


华为公司IPD,就是奠定了一个基石,让所有优秀人才来跳舞,想怎么跳舞都可以。为什么特优秀人才在华为无法生存下来?我们要研究这个问题。“万里长城”大平台上,我们要允许一些灵活开放的体系。各级领导要心胸宽广,允许一些特优秀人才能在华为生存。


借着今天的机会讲几句话,希望研发八万多人更能担负起公司的责任和历史使命。华为将来可能会是伟大的公司,伟大是靠你们。你们一定要努力改变自己,努力使自己适应社会需要,也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目标。你们不知道人生未来的发展方向,不要强求自己一定要走某条路,可以去参加公司人才循环,也许换一条路,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。谢谢大家!


文章来源于网络

选择罗兰格,选择专业

关注公众号
查看更多分享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