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为高管:三分天下我们做到了,下一步目标是什么呢?任正非:针尖战略,和平崛起!

华为高管:三分天下我们做到了,下一步目标是什么呢?任正非:针尖战略,和平崛起!

日期: 2022-09-19

53423b02b4cae99221a92569df381a41.jpg


战略意图就是在战略管理领域的远大目标。1989年,美国学者加里.哈默尔和C.K.普拉哈拉德在《哈佛商业评论》上发表的经典论文《战略意图》中,首次提出了战略意图的概念:


“在过去20年里上升到世界领导地位的公司,最初都具有与其资源和能力极不相称的雄心壮志。但是他们在组织的各个层面获得的成功令人着迷,而且在过去10年到20年里、在寻求全球领导地位的过程中,一直保持找这种令人着迷的事物。我们把这种令人着迷的事物定义为‘战略意图’。”


1987年成立的华为,是一家无资本、无背景、无技术、无人才的私营企业,在创始人任正非及创业团队的奋力牵引下、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奋斗中,从一无所有到三分天下、从积极跟随者到行业领先者,成为全球领先的ICT(信息与通信)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的过程,就是战略意图概念的最好诠释。


本文将从确立战略意图、战略思维方式和战略实现策略等三个方面,探讨华为是如何通过战略意图牵引组织发展、实现商业成功的?


01

确立战略意图


要通过战略意图牵引组织发展,首先需要确立战略意图;而关于确立战略意图的话题,需要回答2个问题:为什么要确立战略意图?如何正确地确立战略意图?


1). 为什么要确立战略意图?


对于公司来说,确立战略意图能够确保长期资源配置优先顺序的连续性、即按照战略意图优先配置资源: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,如果经不住短期盈利机会的诱惑,就会分散有限的资源、削弱在长期目标上的资源配置强度,这其实是一种浪费、是比资源有限更加严重的问题。


任正非认为华为成功的密码就是:围绕在电子信息领域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的战略意图,始终坚持只做一件事、持续地对准通信领域这个“城墙口”冲锋。


“华为坚定不移28年只对准通信领域这个‘城墙口’冲锋。我们成长起来后,坚持只做一件事,在一个方面做大。华为只有几十人的时候就对着一个‘城墙口’进攻,几百人、几万人的时候也是对着这个‘城墙口’进攻,现在十几万人还是对着这个‘城墙口’冲锋。


密集炮火,饱和攻击。每年1000多亿元的‘弹药量’炮轰这个‘城墙口’,研发近600亿元,市场服务500亿元到600亿元,最终在大数据传送上我们领先了世界。引领世界后,我们倡导建立世界大秩序,建立一个开放、共赢的架构,有利于世界成千上万家企业一同建设信息社会。”(2016年3月5日,任正非接受新华社专访:二十八年只对准一个城墙口冲锋)


对于员工来说,确立战略意图能够帮助员工树立值得长期努力和承诺的目标、激励员工长期艰苦奋斗,在帮助公司实现战略意图的同时、自身也能够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。


华为创业之初,中国通信市场的格局是七国八制,即来自7个国家、8种制式的机型,唯独没有中国的通信设备,任正非用十年之后“通信行业三分天下、华为必有其一”的战略意图,吸引其追随者与他一起去承担起改变电信市场格局、让中国通信产品自立于全球通信之林的使命。


华为实现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意图之后,有一个高管对任正非说:“老板,我现在很迷茫,十多年前你蛊惑我们说,十年后三分天下我们有其一;现在我们已经做到了,下一步我们的目标是什么?”


这句话对任正非刺激很深,2011年1月17日,任正非在市场大会上首次提出华为新的战略意图——超越美国:“在通信行业上我们要追赶超过他们,我们在信息领域上为什么不能全面超越美国呢?我们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,在信息领域里与美国公司正面竞争。”


2). 如何正确确立战略意图?


战略意图因行业而异、因企业而已、因发展阶段而异,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要树立成为全球行业领导者的战略意图:对于大企业来说,要成为全球产业的领导者或领先者;对于中小企业来说,要成为细分行业或细分市场的领导者。因为只有成为领导者或领先者,才有可能获得较高的收益,否则就会陷入同质的、激烈的价格竞争,无法获得长期的生存与发展。


华为是从代理销售交换机开始起步的,但是华为在创业初期就确立了“通信行业三分天下、华为必有其一”的战略意图,引导华为将通过代理赚到的钱投入通信设备研发,积累了人才、资金、经验和户对的信任,驱动华为从众多交换机代理商中脱颖而出、一步一步地往前走:1998年,华为成为了国内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;2013年,华为成为了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。


“当我们积累到一定规模时,代理商认为我们可能会控制市场,就不给我们供货了,所以断供我们不是第一次碰到,我们也才知道必须要开发自己的产品才能生存下来。


我们最早开发的产品是40门模拟交换机,今天看来那个东西超级简单,当时对我们来说也是有很大压力的。那时中国刚刚开始开放改革,小招待所、小商店需要小型设备,给了我们机会。我们从研发小型设备开始,积累了人才、资金、经验,积累了客户对我们的信任,才一步步往前走。


在整个过程中,我们不是赚到钱就自己赶快消费,而是很节约,把赚到的钱再投入到研发中,所有一切精力都奉献给客户,赢得了客户的信任。”(2019年10月22日:任正非接受欧洲新闻台采访纪要)


当成为了CT通信行业的全球领先者之后,华为进一步确立了“要成为ICT信息与通信行业领导者的战略意图”,进一步打开了华为的业务成长空间、驱动了华为的商业成功和持续发展。


“坚持聚焦管道的针尖战略,有效增长,和平崛起,成为ICT领导者。业务与人力资源政策都应支撑这一战略目标的实施。


我有一个想法,针尖战略的发展,其实就是和平崛起。


我们逐渐突进无人区,踩不到各方利益集团的脚,就会和平崛起。坚持这个战略不变化,有可能在这个时代行业领先,实际就是超越美国。因此战略目标中,将‘超越美国’这句话改为‘有效增长,和平崛起,成为ICT领导者’。


将来业务政策、人力资源政策等各种政策都应支撑和平崛起这样一种方式。”(2014年6月24日,任正非在人力资源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)


02

战略思维方式


确立战略意图需要建立战略思维方式,战略思维方式要兼有聚焦与发散的特点、并达成有机的统一:聚焦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梳理战略意图、长远目标,确定大的方向、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;发散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为实现长远目标而做出路径选择、策略选择,并对环境变化和机会保持敏感性。这正如毛泽东当年为抗日军政大学题写下的校训: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,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,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”。


1). 聚焦思维方式


为了能够在电子信息领域成为世界级领先企业,任正非在华为提倡“乌龟精神”:认定目标,心无旁骛、艰难爬行,不投机、不取巧、不拐大弯弯,跟着客户需求一步一步地爬行;华为坚持爬了二十多年,终于爬到了行业的世界领先。


“华为不是上市公司,不受资本市场的约束和绑架,我们可以为理想和目标‘傻投入’,所以我们可以拒绝短视和机会主义,我们只抓战略机遇,非战略机会或短期捞钱机会可以放弃,这是资本和股东做不到的,只有理想主义者可以做得到,为理想和远大目标敢于加大技术、人才、管理体系和客户服务的长期投入,看准了,舍得为未来的目标连续投、长期投,避免了短期行为,耐得住寂寞,忍受得了艰苦和磨难,华为就是一只大乌龟,二十多年来,只知爬呀爬,全然没看见路两旁的鲜花,不被所谓互联网‘风口’所左右,回归商业精神的本质,坚定信心走自己的路。


华为随便抓一个机会就可以挣几百亿,但如果我们为短期利益所困,就会在非战略机会上耽误时间而丧失战略机遇。所以,华为的‘傻’,还体现为不为短期挣钱机会所左右,不急功近利,不为单一规模成长所动,敢于放弃非战略性机会,敢赌未来。敢赌就是战略眼光,就是聚焦于大的战略机会,看准了,就集中配置资源压强在关键成功要素上。


华为多年来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坚持管道战略,通过管道来整合业务和产业。通讯网络管道就是太平洋,是黄河、是长江,企业网是城市自来水管网,终端是水龙头,沿着这个整合,都是管道,对华为都有用。当然,管道不仅限于电信,管道会象太平洋一样粗,我们可以做到太平洋的流量能级,未来物联网、智能制造,大数据将对管道基础设施带来海量的需求,我们的责任就是提供联接,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。”(2015年12月18日:彭剑锋专访任正非纪要)


2). 发散思维特点


任正非在聚焦思维的同时、也具有放散思维的特点,提倡“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”,坚持开放的文化会孕育开放的思想、开放的思想会孕育出多样性和更多发展路径的分支,确保华为在面临未来不确定性和黑天鹅突变时拥有充分选择权、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。


“文化是企业生生不息的土壤。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,成为华为开放文化的思维符号。


开放的文化会孕育开放的思想。无论是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,还是主航道的无人区,开放的思想会孕育出多样性和更多发展路径的分支,让华为在面临未来不确定性和黑天鹅突变时拥有充分选择权。


分支的选择权,正是地球生命繁荣进化、避免熵死的根本,也是大自然最美妙的特性。企业的分支选择权,只诞生在开放、非平衡的环境中,并由企业的理性做出最终选择。


在企业战略方面,任正非为大管道战略定义了开放的属性,‘我们把主航道修得宽到你不可想象,主航道里面走的是各种各样的船。要开放合作,才可能实现这个目标。’不做成吉思汗,不做黑寡妇,通过深淘滩低做堰,华为积极开展与业界合作,构建日益高效的产业链和繁荣的生态系统,不断做大产业规模。


在科技研发的势能积累方面,任正非经常旗帜鲜明的反对自主创新。在具有可选择性的领域,华为更愿意采用合作伙伴的解决方案,并对其持续优胜劣汰、吐故纳新,从而长期保持与业界最优秀的伙伴进行合作。如果战略结盟,甚至并购合作伙伴,就会失去选择权,失去选择权则意味着临近熵死。


华为的开放性还体现在作战空间的与时俱进。华为通过不断积累核心能力,一方面是在当前核心领域力求深入无人区,构建独特竞争优势;另外一方面也根据行业价值转移的趋势,不断扩大作战空间。这些年来,华为从CT发展到IT和消费者领域,作战空间的有序扩张使华为长期积蓄的内在能量得到极大的迸发。”(2017年1月6日,2012实验室技术思想研究院秘书处:华为之熵,光明之矢)


03

战略实现策略


实现战略意图建立市场领导地位的目标,要靠企业长期积累起来的核心能力、要将无限远大的抱负与必然有限的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,平衡好目标与能力之间的关系。


1). 从能力角度看目标


从能力角度看目标,有利于看到自身的局限性,要知道无限远大的目标抱负,虽然可以使能力发挥到极限,但最终还是要受到能力的制约。


2001年,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华为,为了能够成为世界一流设备供应商、而开始走向世界的时候,基于华为当时的能力,也只能是在偏远、动乱、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,为抓住最后的机会而不懈地努力、在市场的狭缝中求得生存与发展。


“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新兴市场,因此,世界巨头都云集中国,公司创立之初,就在自己家门口碰到了全球最激烈的竞争,我们不得不在市场的狭缝中求生存;当我们走出国门拓展国际市场时,放眼一望,所能看得到的良田沃土,早已被西方公司抢占一空,只有在那些偏远、动乱、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,他们动作稍慢,投入稍小,我们才有一线机会。


为了抓住这最后的机会,无数优秀华为儿女离别故土,远离亲情,奔赴海外,无论是在疾病肆虐的非洲,还是在硝烟未散的伊拉克,或者海啸灾后的印尼,以及地震后的阿尔及利亚……,到处都可以看到华为人奋斗的身影…


十八年的历程,十年的国际化,伴随着汗水、泪水、艰辛、坎坷与牺牲,我们一步步艰难地走过来了,面对漫漫长征路,我们还要坚定地走下去。”(2006年,任正非,天道酬勤)


2). 从目标角度看能力


从目标角度看能力,有利于寻求目标与能力的平衡,但绝不应忘记寻求平衡的目的是实现战略意图定义的目标,即通过战略意图牵引核心能力的提升、促进目标的实现。


任正非认为:企业间的竞争、说穿了是管理竞争,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、是企业的唯一出路;华为要想成为世界级的行业领先企业,就必须在管理水平上与国际接轨,以支撑华为的全球化战略。


“从1998年起,华为系统地引入世界级管理咨询公司的管理经验,在集成产品开发(IPD)、集成供应链(ISC)、人力资源管理、财务管理、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,华为与IBM、Hay Group、Mercer、PwC、FhG等公司展开了深入合作,全面构筑客户需求驱动的组织流程和管理体系。


华为与IBM、Hay、Mercer、 PwC、德勤、FhG、盖洛普、NFO-TNS、Oracle等公司合作,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论,从业务流程、组织、品质控制、人力资源、财务、客户满意度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系统变革,把公司业务管理体系聚焦到创造客户价值这个核心上,经过不断改进,华为的管理已与国际接轨,不仅承受了公司业务持续高速增长的考验,而且赢得了海内外客户及全球合作伙伴普遍认可,有效支撑了公司全球化战略。”(2004年4月28日,任正非在广东省委中心组“广东学习论坛”报告会上作的专题报告:华为的愿景、使命、价值观)


04

结束语


任正非具有兼有聚焦与发散特点的战略思维方式,不仅确立了华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意图,而且较好地处理了华为无限远大抱负与必然有限能力的平衡关系,牵引华为持续发展成为了全球领先的ICT(信息与通信)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。


文章来源于网络

选择罗兰格,选择专业

关注公众号
查看更多分享内容